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幼年时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不断有新的育儿理念涌现,可能更重要的,不是你选择了多么正确的育儿理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怎样真正的践行。本文如何建立家庭环境和孩子如何学习两个方面,阐述国际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教育应该怎样做?有几点感受,可以一起分享:
第一,孩子价值观的建立从模仿开始。每个人都通过自己的行为对待这个世界,父母在孩子面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孩子的身上,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幼儿的成长是从模仿身边最亲密的人开始的。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会有攻击行为,这与家庭中父母体罚孩子,或者父母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当密切相关。因而,孩子出现了问题,根源在家庭,不在孩子。父母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正能量,优化家庭环境,高质量地陪伴孩子,以便建立更加正确的价值观。
第二,家庭是一个“谈情说爱”的地方。家是孩子内心最安稳的港湾,在这里才能真正的身心放松,回归“真诚”,“自我”的状态,父母应该学会和孩子“谈情说爱”,而不是营造成“派出所”去审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我们期望孩子未来成为一个幸福开心的普通人,那就应该多给孩子关爱,了解孩子,先“情”后“理”。长大以后的孩子,究竟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成长的原生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独一无二,任何挫折教育应该在爱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爱的名义”下去支配孩子,操纵孩子,应该充分尊重孩子。尊重,不是简单的形式上的尊重(这很容易做到),而是真正从内心从思想上的尊重,是你真的把他/她看成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能把尊重和要求混为一谈了,尊重孩子不是对孩子没有要求,不是事事按照孩子的意愿就是尊重,不是孩子开心了就是最大的尊重。尊重是在让孩子达到要求的过程中,大人能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方式,能给孩子达到要求的时间,能接受孩子在这一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状况。真正的自由也不是随心所欲,没有压力。
第三,把握好表扬与“惩罚”的度。在日常生活中,不能随便性对孩子没有指向的说“很棒”,“很好”。而应该对具体的事实作出描述,在人格的高度表扬,“点到为止”,切勿用“你真聪明”之类的字眼。而惩罚,要建立在接纳情绪的基础之上。比如说,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打架,面对这个问题,家长应该如何做?首先,父母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你当时是不是很生气啊?”(了解情绪和评价对错是两码事)。然后再具体分析,除了打架之外,是不是有更好地处理问题的方式?每一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情绪的权利,应该让孩子在非常清楚地知道“你爱他”的基础上再讲道理。
第四,不能教孩子一定要做什么,要培养孩子的原则。如果说北欧国家比如丹麦的幼儿教育做得好,是因为他们每个孩子都有100平方米的活动空间,而在中国人均仅4平米的学习环境中,作为家长,应该在课余时间给他们更大的空间,让孩子能够尽情奔跑,多带孩子去公园,去大自然。重视孩子的户外活动,不仅能够锻炼孩子的体质,还能够培养他们无穷的创造力。我们对孩子的爱,不是迁就,而是让他们学会适应这个社会,在中国当前的主流环境中,尽可能的创造一个好的教育。家是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爱,不是原则性的爱;有原则的爱在学校,老师教育的是社会的规则,这与父母的爱是不同的,但是二者应该更好地配合。培养孩子内心强大,才能真正地有效学习,我们在幼儿时期要获得的,是心理的原素,而不是智识的原素。问题意识的形成,远远比教给孩子具体的答案重要,所以,要多对孩子提问,而不是给他们答案。目前,独生子女太多,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拼养”孩子呢?
可能这场讲座给我更多的,是对当前我们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如何在生活中践行的思考。要做最好的父母,我们应该先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