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会上,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向大会作关于文化工作报告时表示,人民政协汇聚着众多优秀文化人才,积淀着深厚文化资源,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发展中大有可为。贾庆林主席同时对人民政协如何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彰显价值提出了新的要求。
贾庆林:要进一步加强有政协特色的文化建设,深入挖掘和打造以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和顺文化、新的社会阶层信义文化、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统一战线文化;围绕戏曲、书画等中华传统文化领域的重大问题议政建言,组织演出展览,扩大文化交流,引导广大政协委员积极参与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建成中国政协文史馆并对外开放,使之成为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窗口。
贾庆林主席在其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说,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然而,短短几十年间,包括我国传统剧种在内的地方原生态艺术形式的失传和灭迹,令人忧心。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令政协委员们思考良多。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田青认为,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让文化发展也趋于一体化,“千人一面”的趋势会破坏文化的多样化。
田青:我们的地方戏还有200种左右。戏曲戏剧,就像唐诗宋词一样,是明清以来的文化高峰,而早在60年代时统计的剧种有近800个。现在的地方戏面临着一个同样的问题:同质化,都是请导演和作曲家去帮助创作,结果个性丧失、千人一声,千人一面,太可怕了。地方戏还保护自己的特色。举例:日本歌舞剧在明治维新时学西方歌剧,现在他们的传承和发展还是保留原有的民族特点。发展要有新的东西。文化的多样性正在被文化、经济的一体化和国际化所破坏。现在我们讲文化企业要发展,大家把更多的眼光投入动漫等高投入高产出的企业,而传统文化企业一定需要扶持,需要给与特殊的政策保护。
除了特殊的政策扶持之外,如何让传统文化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除了他的提案,他认为,要想文化的传承,要从娃娃抓起。
李延声:我的提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是扎根在亿万人民生活中。如果想要让传统文化、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去,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年轻人接受,要从娃娃抓起。比如,空竹(文化、历史、娱乐性)、风筝。我的孙子在幼儿园,学唱《红灯记》里面的“奶奶你听我说”,回家后他也看电视的京剧。川剧的传承也是一样。传统文化要发展,是要和13亿人民融为一体的。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传承和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文物、典籍等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遗产,也有口头文学、传统艺术、节庆礼仪、民俗活动、民间工艺等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此,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强调“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